臥龍村
臥龍村是這亂世中的一片世外桃源,與世無爭,這裡的居民男耕女織,小孩與老人怡然自樂,沒有壓迫,沒有剝削,沒有戰亂,人人平等,自給自足,人們的關係十分淳樸親切,到處是一片安樂祥和的氣氛。這裡也是玩家的起點,玩家再次首先熟悉到將魂世界。
陳留
陳留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。陳留戰國時期屬鄭國,名留地,後被陳國所併,更名為陳留。戰國時魏惠王都大樑,就是陳留。 秦始皇一統中國後,廢分封制,置郡縣,設立了陳留縣,屬三川郡治所,在今開封陳留鎮。漢高祖劉邦曾經兵敗於此,昭靈後也死在這裡。漢武帝分河南郡置陳留郡,等到董卓暴亂天下,魏武帝曹操乃自此興兵倡義。 商湯時著名宰相伊尹,東漢文學家、政治家蔡邕,藝術家、文學家蔡琰,東漢末年曹操部將典韋,漢武帝時洛陽令董萱等均是陳留人。
潁川
秦王政17年(西元前230年)設置。以潁水得名。治所在陽翟(今河南省禹州市)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、寶豐以東,尉氏、郾城以西,新密市以南,葉縣、舞陽以北地。其後治所屢有遷移,轄境漸小,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。隋初廢,大業及唐天寶。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。西漢置有工宮,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。 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。 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,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,我們還會發現,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——夏朝的首都所在地。
濮陽
濮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,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,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。上古時代,五帝之一的顓頊及其部族就在此活動,故有"顓頊遺都 "之稱。 濮陽夏代叫昆吾國、春秋時期稱衛都、戰國後期始稱"濮陽",秦代設置濮陽縣,宋代稱澶州、金代叫開州、民國時複名濮陽。 秦漢以來,這裡一直是黃河中下游市商繁榮,農事發達的地方,也是南北要津,中原屏障,為兵家必爭之地。 漫長的歷史歲月,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傳說和金戈鐵馬的風雲,如倉頡造字、晉文公退避三舍、柳下惠坐懷不亂等歷史佳話,春秋時期諸侯14次會盟、晉楚"城濮之戰"、齊魏"馬陵之戰"、宋遼"澶淵之盟"等歷史遺跡。許多歷史名人如兵家之祖吳起,一代名相商鞅,天文大師僧一行,治黃名師高超等均誕生在這裡。
曲梁
曲梁縣,其地春秋時期屬晉,戰國屬趙,西漢元康二年(前64年)封平幹頃王劉偃之子劉敬為曲梁安侯,置曲梁侯國,治今河北永年縣廣府城。後為縣,屬廣平國。新莽時改稱直梁。 東漢後複名曲梁,屬魏郡。三國黃初二年(221年)改屬廣平郡,曲梁為郡治。北齊天保七年(556年)省廣年縣人,改名廣年為郡治,屬廣平郡。
鄴城
鄴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。古鄴城漳水之北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、三台村迤東一帶。漳水之南在今河南安陽縣境內。 鄴: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。魏王曹操、後趙、前燕、東魏、北齊先後在此建都。鄴原為東漢末年冀州治所,河北平原統治中心。韓馥、袁紹前後為州牧居地。建安九年(204),曹操破據有鄴城的袁氏殘餘勢力,領冀州牧,即以鄴為根據地經營河北。繼而為丞相,封魏公,晉爵魏王。 此後,東漢名義上的都城在許(今河南許昌東),實際政治中心是魏都鄴城。
武安
武安春秋屬晉,戰國為趙之武安邑。秦滅趙後,武安屬邯鄲郡。王莽新朝時,改武安為“桓安”(“桓”即為“武”之意),東漢初複名武安。 西漢初(前202—前195年)設置縣,屬魏郡。當時縣城在今市區西南50裡固鎮。固鎮位於洺河北岸,西通秦晉,既為交通要道,又為兵家重地。“武安”一詞,即“以武取安”之意。隋代縣城移至今地。
孟津
孟津位於黃河和洛水之間,八百諸侯會盟、伯夷叔齊扣馬諫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。“孟津”一詞由來已久,因夏朝為孟塗氏封國,謂“孟地”,其地置津、故稱“孟津”。 孟津夏屬孟塗氏封國;商前期為畿內地;周設平陰、諜城兩邑,戰國為韓地;秦改邑為郡縣,稱諜城、平陰縣;西漢為諜城、平陰、平縣三縣轄,隸屬河南郡;王莽改平縣為治平縣,東漢複改治平為平縣;三國魏時並平縣、平陰、諜城縣三縣為河陰縣,隸屬河南郡。
洛陽
千年帝都,華夏聖城,文明之源,天下之中; 絲路起點,運河中樞,牡丹花都,山水之城; 三代創世,魏晉風流,漢唐雄風,宋家文氣。 洛陽城,雄踞中原,北依太行、邙山,南望嵩山、洛水,東控燕趙、江淮,西挾巴蜀、關隴,人稱“山河拱戴,形勢甲於天下”。 傳說洛陽是中華龍脈的集結之所,是位居天中的天然、理想化的“王者之城”,所以歷朝歷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必爭之地和終極目標,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 洛陽共經歷13個建都朝代。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“河圖洛書”出自洛陽。被奉為“人文之祖”的伏羲氏,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。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,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,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。東漢董卓之亂時,被董卓焚毀。
弘農
西漢元鼎四年(前113年),漢武帝設立弘農郡,設郡治在秦國名關函谷關邊,縣名也是弘農,故址在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東北,轄11縣,118911戶,475954人。東漢、三國沿置,但今商洛市範圍劃規京兆尹,只領有河南省西部範圍。